脈沖布袋式除塵器近年來,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空氣質量上,把大量精力、物力和財力投放到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和城市的治污減排,而農村減排幾乎是盲區。特別是一到冬天,霧霾籠罩著城鄉,大氣污染更為嚴重。全國政協委員、河北肥鄉縣卜寨村村委會主任劉衛昌說。
近年來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出現了很多污染嚴重的作坊式企業。此外,由于城市環保門檻的抬高,一些高污染企業開始轉移到城鄉結合部或農村,加劇了農村污染。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由于農村的污染處理條件非常差,大部分污染物都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進入了河流、土壤,所以農村的污染情況相較城市更為嚴重。
農村環境治理大致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農村缺乏完善的垃圾收集系統,大部分垃圾都是隨意堆放和丟棄,垃圾在腐敗過程中經滲透,極易造成對土壤以及水體的二次污染。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比較落后,大部分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或堆積在村邊溝渠或地面。"全國政協委員張鳳寶如是說。
我國現階段施行的《農業法》及《農業技術推廣法》,都只對農村環保做了原則性規定,并未對農村生活環境污染防治、農村生態補償機制等進行明確規范。針對目前農村環境污染存在的問題,張鳳寶建議盡快出臺針對農村地區的環保法律法規,對違反環境法律法規的行為要依法嚴懲。
從整個治污投入來看,配置不合理的現象非常明顯。財政對城市的傾斜更多,而農村則處于治污投資的空白區或弱勢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相較城市,農村面臨的問題更多更嚴重,卻沒有享受到更優惠的政策、更有力的扶持,會造成老少邊山窮地區生態與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下滑甚至倒退。
多年來,我國在進行環境治理時總會遇到一條難以觸碰的敏感神經———經濟與環保之間的博弈。"大力搞環保怎么保障GDP?"、"傳統行業萎縮怎么保障社會就業?"類似的聲音阻礙著我國環境治理的步伐。
"鋼鐵廠解決不了的就業,可以轉移到環保產業嘛!"看似玩笑的一句話,足以點睛節能環保產業在當前我國推進經濟結構轉型中所扮演的角色。2013年8月,國務院首次明確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以節能環保產業目前的實力,是否已經具備了承載這一重任的能力?
環保產業進入新階段3月2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舉辦環保企業家媒體見面會,探討在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產業應走的發展路徑。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在會上分析,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環境保護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勢必會對我國的環保產業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